導言: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北疚膶μ歼_峰碳中和中的相關基礎概念進行簡單闡釋,以幫助更準確理解碳達峰碳中和系列政策。
Q:“碳達峰、碳中和”中的“碳”是什么?
A:“雙碳”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框架下的碳,其有明確的定義和涵蓋范圍!毒┒甲h定書》中給出了公約管控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此外,2012年《京都議定書》的多哈修正案又將三氟化氮(NF3)納入管控范圍。因此,“雙碳”中的碳是指UNFCCC管控的7種溫室氣體(圖1)。
圖1 目前UNFCCC管控的7種溫室氣體
Q:什么是碳源和碳匯?
A:碳源(Carbon Source)是指向大氣中釋放CO2 的母體,分為自然碳源與人為碳源,其中自然碳源是指自然過程釋放CO2,人為碳源是指人類生活與生產活動釋放CO2。
碳匯(Carbon Sink)是與碳源相對的概念,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體,主要表現為陸地與海洋等吸收并儲存CO,的生態系統,以及這個系統吸收并儲存CO2的過程與能力,包括森林碳匯、海洋碳匯、耕地碳匯、草地碳匯、濕地碳匯、林業碳匯等。
Q:什么是碳排放量?
A:碳排放量指在生產、運輸、使用及回收該產品時所產生的平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Q:什么是“碳”的排放源?
A:為了給締約方提供可比的碳排放清單編制方法,IPCC 2006年指南給出了溫室氣體排放源的部門和類別,包括能源、工業過程和產品使用(IPPU)、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廢棄物四個部門(圖2)。每個部門下又包含若干個子類別。如能源部門包括燃料燃燒和燃料的逃逸排放兩個子類(圖3);工業過程和產品使用(IPPU)包括采礦業、化學工業、金屬工業、電子工業、其他生產、碳鹵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生產、碳鹵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消費等等(圖4);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部門(AFOLU)包括畜牧、土地、土地上累積源等(圖5);廢棄物部門包括固體廢棄物填埋處理、生物處理、焚燒和露天燃燒、廢水處理等等(圖6)
圖2 IPCC 2006年指南結構
圖3 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源及氣體
圖4 工業過程和產品使用(IPPU)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源及氣體
圖5 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AFLOU)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源及氣體
圖6 廢棄物處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源及氣體
Q:什么是雙碳目標?
A:雙碳目標指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簡稱“30·60 雙碳目標”)
2020 年 12 月 13 日,我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闡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到 2030 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 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 12 億千瓦以上。
Q:什么是低碳、碳達峰、碳中和?
A: 低碳(low carbon)指較低(更低)的CO2排放。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碳達峰(emission peak)指在某一時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隨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carbon neutral)也叫碳補償(carbon offset),指人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為努力(木材蓄積量、土壤有機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過程(海洋吸收、侵蝕-沉積過程的碳埋藏、堿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即凈零排放。
Q:什么是碳收支和凈碳排放?
A:凈碳排放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特定區域的生態系統的生物碳吸收輸入與碳排放輸出的收支狀況,當陸地生態系統碳固定量大于碳排放量時,陸地生態系統表現為大氣的“碳匯”,相反則表現為大氣的“碳源”。碳排放部分與碳吸收部分的差值為凈碳排放/剩余碳匯。
資料來源: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作者:高慶先 李迎新 馬占云 嚴薇)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